許多人都有一個開飲料店的夢
幾年前是咖啡店,但近年來台灣的手搖飲店數量已超過便利商店,且仍在持續增加。然而,獲客成本提高,各品牌不斷地嘗試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獨特的飲品體驗。但如今,手搖茶飲不再是什麼神秘的科學,產品創新的空間似乎已經觸及天花板,而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與審美逐漸疲勞,導致品牌與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
手搖飲品牌的定位日趨同質化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不少品牌的主張逐漸流於俗套。無論是反覆強調的「職人精神」,還是從中國宮廷、民國古早味到日式禪風的元素混搭,都已成為入門標配。如今,消費者看待新品牌的角度已從「品嚐」進化為「鑑賞」。如果品牌概念與形象缺乏差異化,就很難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強調再多的「情感共鳴」,效果也非常有限。
切忌只停留在飲料本身
若等到消費者想喝飲料時才想到品牌,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一半的獲客機會了。品牌需要傳遞的價值應超越單純的飲料消費行為。品牌主理人應注重消費旅程中的每一個五感環節,讓消費者因某日的天氣、心情或聽到某首歌而聯想到你的品牌。
品牌應是主理人的靈魂延伸
品牌的「情感共鳴」並非靠一時堆砌的悲壯或煽情,而在於品牌主理人是否能將自己的理念與價值觀真誠地傳達給消費者。筆者經常聽說某些品牌的加盟店眾多,這或許代表它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但未必是一個成功的品牌。品牌所需的靈魂,是創辦人對生活的理念、個人品味與興趣,甚至對未來的嚮往等。讓顧客在消費後,對品牌主理人產生好奇,或想成為他的朋友,甚至進入他的日常生活。即使不感到口渴,也想隨意晃去看看,這才是真正成功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