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團購與電商成為台灣品牌建立的主流模式之一。低門檻、擴散快,加上價格優勢,讓許多產品能在短時間爆紅。然而,當品牌想從線上走到線下,甚至進軍海外時,問題開始浮現:「經濟實惠」這個標籤,究竟是資產,還是負擔?

眼鏡電商創造質感生活方式

以美國的 Warby Parker 為例,品牌起初靠「平價設計眼鏡 + 居家試戴服務」迅速打開市場。但隨著消費者需求深化,他們發現:即便價格合理,顧客仍想在鏡子前、光線下真實感受眼鏡的樣貌。於是,Warby Parker 開始布局線下零售,不僅賣眼鏡,而是設計「體驗店」:結合閱讀、設計與生活方式的空間。這個舉動讓品牌從「平價眼鏡供應商」升級成「有設計感、懂生活」的時尚品牌。換句話說,它們沒有放掉「價格親民」的優勢,而是設計體驗與傳播語言,提升品牌的價值感。

不只賣衣服,更懂你的穿搭

在台灣,OB嚴選的轉型也同樣值得借鑑。品牌最初以平價女裝電商起家,強調 CP 值與尺碼齊全。但當規模逐漸壯大,它選擇透過品牌形象升級來跳脫平價印象:不只開設體驗店,還在視覺風格與模特兒選擇上更加精緻,並強化「專屬穿搭建議」「韓系時尚氛圍」的品牌語言。雖然價格帶大致不變,但消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划算」,而是「懂我穿搭、能幫我提升日常質感」的附加價值。OB嚴選的案例提醒我們,當價格維持不變時,品牌需要靠內容與互動體驗增加價值。

這兩個案例都揭示了一個共通點:品牌價值的提升,不必然來自價格的提升,而是如何讓消費者在相同的價格中,感受到更多的心理滿足。這種滿足可以來自設計感、來自氛圍營造,也可以來自品牌背後的理念與故事。當「經濟實惠」能被重新定義為「聰明選擇」或「精緻生活」,品牌就能在維持大眾化價格的同時,站上更高的價值高度。

經營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經濟實惠」確實是許多品牌起家的跳板,但若想走得更遠,就必須在這個基礎上找到能持續堆疊的價值。以下提供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 我的品牌,除了性價比,還能帶來什麼獨特價值?
  2. 消費者會願意「炫耀」或「主動推薦」我的品牌嗎?
  3. 在海外的不同市場,「經濟實惠」是加分,還是有極高的風險會被理解為廉價?
  4. 在價格不動的情況下,我有哪些細節能升級,能進一步提升消費者內心的品牌價值?

  • 請勾選您所需服務,可複選
  • 品牌審視

  • 消費者洞察

  • 品牌系統建立

  • 品牌設計

  • 預期投入經費

  • 預計完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