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策略建構初期,訪談品牌內部的利害關係人,是一項關鍵而不可省略的工作。這些訪談不僅幫助策略團隊理解品牌現況,也揭露組織文化、願景落差與語言盲點。然而,在實務操作中,常見許多訪談流於形式,內容失焦,最終難以產出真正有洞察力的策略基礎。以下整理三個常見問題與應對原則,供品牌團隊與訪談參與者參考:
一、避免僅問「理所當然」的問題,應設計能激發思考的提問
許多訪談慣性從「品牌優勢是什麼?」「你認為我們的TA是誰?」這類表層問題開始,導致受訪者回應流於既定印象,缺乏新意。若想挖掘更深層的品牌核心,建議改以情境式、具象化的提問切入,例如:「如果品牌是一位朋友,他在顧客低潮時會做什麼?」這類問題能引導受訪者跳脫既有框架,說出潛藏的價值觀與品牌個性,對後續策略語言的塑造極具啟發性。
二、跨部門取樣,才能看見品牌的真實輪廓
品牌往往不是由單一角色定義,而是由多個部門、不同層級共同形塑。若訪談對象僅限於高層管理者,容易只聽到一套「理想中的品牌版本」。建議至少涵蓋決策者(掌握方向)、品牌推動者(如行銷、產品)、與前線執行者(如業務、客服等)。不同部門對品牌角色與現況的描述落差,正是揭示文化落差與組織張力的關鍵入口,也是制定實用策略不可或缺的素材。
三、語氣與細節,是洞察的提示訊號
一場訪談進行順利,並不代表訪談內容具備策略價值。真正重要的線索,往往藏在語氣轉折、比喻使用、短暫停頓等非語言訊號中。例如當受訪者說:「我們品牌其實就像個年輕小伙子……」這類隱喻常透露情感投射與潛意識定位,應立即追問:「你怎麼看待『年輕』這個比喻?」這些追問往往能揭示更深的品牌情感核心,為策略鋪陳出更有說服力的語言基礎。
最後,一場有價值的訪談,不是主持人單方面的演出。若受訪者只選擇輸出經過包裝的官方訊息,而不願投入真實思考與觀點,那麼這場對話便容易流於單向的資訊採集,難以形成真正的理解與連結。若真心希望為品牌策略找到關鍵洞察,受訪者的坦誠分享與深入參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