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名象數位)

近年來,沉浸式體驗熱度急速竄升,加上元宇宙議題強化,沉浸式體驗成了最好的品牌接觸點,彷彿現在不「沉浸」一下,就好像與資訊脫節,甚至是少了一份競爭著力點。

根據Verizon Media最新發布的「沉浸式體驗白皮書」指出,台灣消費者與美國、英國、香港、日本、澳洲相比,對沉浸式體驗感興趣的占比最高,有超過三成(33%)台灣消費者曾經嘗試過沉浸式體驗,僅次於香港排名第二;除此之外,台灣有將近5成(49%)消費者雖然未曾體驗過,但對沉浸式體驗一樣抱有高度興趣。由此看來,沉浸式體驗勢必會以多樣的姿態重新翻轉B2C的溝通方式,而品牌也應思考如何好好抓住這個消費者新寵,將自己的品牌訊息無痛滲透入消費者的感官。

(圖片來源:Verizon Media)

以名象數位所操作的《返校實境體驗展》為例,在《返校》電影熱度漸漸退卻且疫情加劇的2020年接下聯合文創交付的任務,將《返校實境體驗展》宣傳任務的目標客群瞄準新世代消費者。名象數位掌握住Z世代好奇、膽大、愛嚐鮮等特質,以5A策略結合沉浸式體驗,成功抓住這群年輕受眾的目光,在活動宣傳廣度上的擴散及深度上的滲透達到超乎預期的反應。來看看名象數位如何搭上沉浸式體驗熱潮的列車,把握它所帶來的發揮空間,進而創造實際效益。

成功的沉浸式體驗 從觸發消費者想像開始

名象數位就以《返校》裡的經典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起手,社群媒體上以「你是忘記了,還是不敢來?」作為貫穿整場活動的slogan,搭配如「如果國歌響起要立正還是要跑?」、「教官親自發給你的返校通知」等台灣人共有的校園記憶串連,就算沒有看過《返校》電影或是玩過《返校》遊戲的人,也可以輕易地藉由學生時期的返校經驗引起共鳴及熟悉感,進而觸發想像開關。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名象數位在這階段的操作尚未使用到任何VR或AR等技術,卻已經成功帶入體驗氛圍,並加速口碑傳散。完整的沉浸式體驗,不光只是在活動「當下」才與參與者互動,而是在佈局階段,即能鋪陳後續所帶來的情緒刺激。

不必有很強的聲光技巧,一樣可以達到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往往會受到誤用,認為只能結合VR等科技,來讓參與者達到身歷其境的感受。聲光效果只是一部分,沉浸式體驗真正該側重的,還是讓消費者感覺自己參與其中,甚至是化身為場景裡的角色之一。如何達到這項目地的型式有很多種,VR、AR、XR只是其中可以運用的工具,若是過度仰賴工具,反而會加重參與者使用門檻,最終導致形式大於內容,達不到品牌期待的效果。

《返校實境體驗展》中,名象數位除了上述所提以slogan與易引人共感的校園環節相結合,在社群佈局成功引起聲量之外,亦發行《翠華中學校刊》,並同時發布短影片呼籲全民穿上制服返校,消費者的主動參與是讓整體體驗更升級的關鍵。穿上制服的自己是否真的是翠華中學裡讀書會的一員,似乎成了以假亂真的事實。

數位行銷案例 返校實境體驗展翠華中學

沉浸式體驗巧妙結合鬼月,夜間場一票難求

除了在制服上做話題操作之外,名象數位更是善加利用時間點做宣傳。運用《返校》本身詭譎的氣氛,結合鬼月特別夜間場作為售票賣點及話題操作,同時鬼月「忌亂說話」也與《返校》中白色恐怖的壓抑氛圍不謀而合,在節氣氛圍雙重渲染之下,這些忌諱反倒成為目標客群挑戰禁忌邊緣、試探恐怖極限的吸力,藉由這波操作成功將市場上多半賣不動的夜間活動票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稀缺票種。七月特別夜場門票在開賣短短一小時內即秒殺售罄,更在粉絲熱烈敲碗之下加開場次來因應爆滿盛況。

成功的沉浸式體驗不在炫技,顧客感受是唯一關鍵

有越來越多的方式,可以加深消費者在品牌本身、或消費上的體驗。而品牌在擬訂整體策略時,與其被「沉浸式體驗」的科技應用綁住手腳,更應該專注在消費者的實際感受為何?消費者是否被炫技的應用影響,反而模糊品牌本身的溝通焦點?沉浸式體驗在各階段的操作上,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

加強思考以上三面向,將有助於產出更專注於「體驗」的沉浸式體驗設計!

 

Reference:Verizon Media 沉浸式體驗白皮書

文字 / 品牌企劃Cosima

您有品牌相關的問題嗎?

歡迎與我們聯絡

  • 請勾選您所需服務,可複選
  • 品牌審視

  • 消費者洞察

  • 品牌系統建立

  • 品牌設計

  •